• 大会现场2
  • 大会现场1
  • 大会现场2
  • 大会现场1

汇聚多方智慧,共促碳中和产业合作切实落地

    当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20年9月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担当,也预示着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和能源发展面临着深刻变革。在碳达峰、碳中和目... [详细]

《电力“新基建”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7月8日,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内外能源界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电力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发展议题。在此次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能源网等单位共同研究,并在施耐德电气的支持下... [详细]

大会致辞
  •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致辞
    编者按: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与未来能源”为主题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出席大会并... [详细]
  • 中国能源网董事长冯丽雯为大会致辞
    编者按: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与未来能源”为主题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国能源网董事长冯丽雯为大会致辞。 [详细]
  • 赵正文致辞(陈军华代)
    今天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相聚北京,共同出席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共同探讨碳中和与未来能源相关议题,在此,我谨代表西南石油大学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院士... [详细]
  • 张凤致辞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院作为未来能源大会的支持单位,非常高兴看到疫情之后再次盛大召开,并且第三届能源大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又专门强调... [详细]
  • 主旨报告
  • 杜祥琬:未来能源与双碳目标
    大家早上好,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汇报对未来能源的一点认识和我们如何从现实走向未来的认识,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详细]
  • 周孝信:“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和今年3月两次讲话里边,就把这个问题从宏观上、从战略上说得很清楚了。战略目标,我认为“双碳”目标,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争取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觉... [详细]
  • 欧阳明高: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革命
    有一个副标题是:储能、氢能与智能,因为总是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革命,好像有点太泛了,三个问题。 [详细]
  • 江冰:中国电力4.0——新型电力系...
    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冰发表了“中国电力4.0——新型电力系统的多维度思考”的主旨演讲。 [详细]
  • 张启应:风电技术进化与环境可持续发...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张启应发表了“风电技术进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 [详细]
  • 韩晓平:讲常识、讲科学、讲协同,稳...
    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网首席研究员韩晓平发表了“讲常识、讲科学、讲协同,稳步推进碳中和”的主旨演讲。 [详细]
  • Saifur Rahman:Cha...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高级研究所所长、IEEE PES主席Saifur Rahman发表了“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for Carbon-neutral... [详细]
  • 傅莎:中国碳中和的新征程——十四五...
    能源基金会低碳经济转型项目主任傅莎发表了“中国碳中和的新征程——十四五到碳中和的新增长故事”的主旨演讲。 [详细]
  • 成果发布

    《电力“新基建”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报告发布

    未来能源大会从2018年创立开始,组委会就立下了推动跨行业合作、促进技术和项目落地,服务企业寻找业务机会的愿望和初心,经过几年的培育和运营,未来能源品牌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得到行业同仁的认可,对外合作交流成果不断发布,现已形成了搭建产业平台、编撰课题报告、促成项目合作三位一体,切实服务行业企业的工作方向。

    今天我们在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向现场嘉宾和直播观众发布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首先进行《电力“新基建》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成果报告发布,有请施耐德电气公司事务与可持续发展总监夏学英女士发言。


     

    夏学英:谢谢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各位专家,刚才周总说了,今天上午有非常密集的头脑风波,大家还坚持守候在报告会的发布现场,我深刻的表示感谢!

    今天上午我仔细聆听了院士专家对我们的指导,实际上我们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上午都有所提到,包括还有三峡的江董事长提到,数字化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还有明阳科技的张总也提到了很多令人遐想的技术,也提到了数字卵生,将来会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建造、运营、维护中间起到关键作用,这些都是和我们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所以我今天感到非常兴奋。但是在我们的报告正式发布之前,我想简单的几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来自的企业和我们的一些愿景。

    施耐德电气是一家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专家,我们服务的是家居、数据中心、建筑、工业市场和基础设施,在过去这些年里,我们与中国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以及我们整个生态圈的技术专家与政策专家,共同成长。我们的制胜法宝之一,第一,有我们非常过硬的产品和技术,我们共同参与到整个能源电力系统的标准化进程,我们推动不断的技术创新。所以今天的这个课题就是我们在过去实施产学研的融合,以及在推动国内和国际的协力合作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我们跟中科院的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国能源网是多年老朋友,我们有过不同层次合作,但是在今天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怎么样来构建我们新型的电力基础设施的大背景下,我们又取得了共识,在这种共识下,我们就应该劲儿往一处使,所以我们启动了这个课题研究。

    在整个研究项目期间,我们进行了多轮头脑风暴,也进行了调研,考察梳理了各个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创新的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建议,我们希望能够共同推动电力新基建的高质量发展,也能够为我们的“双碳”目标实现以及我们未来能源构想贡献一己的力量。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间,我们也得到了中科院电力研究所、发改委能源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以及华北电力大学多位资深行业专家他们毫无保留的指导与指正,所以今天要一并表示感谢!

    现在事不宜迟,我把话筒交给王晓明先生,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带头人,让他来为我们解读我们报告的主要观点和我们的成果,谢谢大家!

    王晓明:刚才施耐德的夏总把这个报告的来龙去脉和背景做了介绍,我这做一个简单的发布,其实这个发布还不是把我们报告的这些内容完整讲出来,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讲一讲要点。最后会有一个二维码,感兴趣的各位嘉宾可以扫二维码,下载完整的报告。

    报告题目是《电力”新基建“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

    首先是为什么要提电力新基建,因为这个词,或者说这个概念,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前面的专家提到新型电力系统跟它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能源革命和全球数字化转型这样大的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里也把它专门提出来,电力新基建可以归类于融合型的基础设施,提法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的。

    多家单位合作研究,发挥各自的不同背景和知识专长,因为本身电力新基建就是一个融合性的课题。内容主要包含五部分,包括电力新基建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在报告里也给出了电力新基建的定义和它的主要包含的体系框架,实际上它还是有一个政策性的研究,从发展思路、模式路径,包括主要任务和政策建议这,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这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电力新基建定义,这是我们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上午江冰董事长提了一个很好的说法,数字化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我们电力新基建就是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的一个基础,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解释是不是能够给我们电力新基建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定义,在这里我们也给了一个概念性的定义。比如它是以电力大数据为驱动,以5G物联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与电力基础设施适配的专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通用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力物联网和电力应用平台,它的体系是数字化和电力化融合的系统,电力我们知道,它是源、网、储、荷,本身是一个系统。数字化我们也提炼出来,它包含源、网、储、算、用这样的系统,但它不是电流的,它是数据流的系统,两个系统融合成一个新的系统,这可以作为我们电力新基建的体系框架考虑。这样一个体系框架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关键技术支撑,需要物理数字系统分层的体系构建,还需要非常重要的价值,包括商业模式的驱动,最后还需要国家的政策,包括从行业应用等等需求侧的牵引,给电力新基建构建提供保障。

    这是这个层面的意思。

    围绕电力新基建,我们也提出了五大战略,包括电力系统数字设施建设战略,两网体系融合战略,业务模式创新的战略以及数字能源生态战略,最后还有一个基础设施保障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战略。

    围绕这样一个战略,也有时间上、空间上、体系和制度创新方面的一些发展路径考虑。最后我们提出了电力新基建发展的九大政策措施,这里分别列出了,包括顶层设计、标准、技术、人才、安全、投融资模式、运营主体、示范试点和监管等,详细的政策建议都可以在报告里看到。

    我们这个课题确实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果,同时我们不光是理论性研究,也有很多实践案例,也结合了一些国际经验。

    这是我们这个报告的特点。最后,感兴趣的各位嘉宾可以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下载这个报告的全文,也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我们就发布完了。后面还需要来自更多的老师和各位嘉宾的反馈,谢谢。

    PART 1
  • 潘永花:寻找零碳科技新力量
    恒基中国新业务战略副总裁、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组委会代表潘永花发表了“寻找零碳科技新力量”的主旨演讲。 [详细]
  • 傅晓东:传统发电企业的低碳化...
    西门子能源有限公司低碳能源系统总监傅晓东发表了“传统发电企业的低碳化之路:一步步迈向碳中和的未来”的主旨演讲。 [详细]
  • 曹伯楠:在双碳背景下煤基新材...
    会上,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副主任曹伯楠发表了“在双碳背景下煤基新材料产业化的推进与发展”的主旨演讲。 [详细]
  • 吕锡嘉:双碳政策下发电行业的...
    会上,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碳中和技术中心资深总监吕锡嘉发表了“双碳政策下发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主旨演讲。 [详细]
  • 鲁刚:培育绿色能源产业 助力...
    会上,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所所长鲁刚发表了“培育绿色能源产业 助力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 [详细]
  • PART 2
  • 徐庭阳:协鑫移动能源换电蓄势...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与未来能源”为主题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协鑫能源集团总经济师徐庭阳发表了“协鑫移动能... [详细]
  • 王文:碳中和与中国绿色转型的...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与未来能源”为主题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发表了... [详细]
  • 张宇:AI助力“零碳成长”科...
    百度智能云智慧能源行业解决方案总监张宇发表了“AI助力‘零碳成长’科技赋能绿色转型”的主旨演讲。 [详细]
  • 乌建恒:互联网企业碳中和:怎...
    腾讯云智慧能源技术总监乌建恒发表了“互联网企业碳中和:怎么看,怎么办?”的主旨演讲。 [详细]
  • 张广河:数字能源助力新型电力...
    会上,华为数字能源总工程师张广河发表了“数字能源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创新”的主旨演讲。 [详细]
  • 孙艺新:能源数字经济的创新元...
    会上,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数字经济所副所长孙艺新发表了“能源数字经济的创新元素与发展展望”的主旨演讲。 [详细]
  • PART 3
  • 杨越:与自然和解:双碳下的蓝...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与未来能源"为主题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杨越发表了"与自... [详细]
  • 王瑞:北欧垃圾变能源解决方案...
    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代表处固废资源部主任王瑞发表了"北欧垃圾变能源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城市碳中和"的主旨演讲。 [详细]
  • Hydrogen From ...
    牛津大学材料系副教授Mauro pasta发表了"Hydrogen From Renewable Energy"的主旨演讲。 [详细]
  • 魏纳:碳达峰背景下面向203...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与未来能源"为主题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西南石油大学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院院长魏纳发表了"碳达峰背景下面向2035深海天然气水合物... [详细]
  • Carsten Ahrens...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与未来能源"为主题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奥登堡雅德应用科学大学教授 Carsten Ahrens发表了"A World Power... [详细]
  • 陈杰:智慧物联管理系统赋能园...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与未来能源”为主题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杰发表了“智慧物联管理系统赋能园区碳中和”的主旨演讲。 [详细]
  • 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碳中和赛道的投资逻辑与机遇



    对话环节

    王文:各位嘉宾和线上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正式进入今天大会最后一个环节,圆桌对话。我身边的五位嘉宾他们都非常非常优秀和专业,今天时间关系,控制在40-45分钟左右。请每个人用3分钟左右时间讲你的观点,我想就问一个问题,直入主题,你,你们公司,你所在的单位,为“碳达峰碳中和”做了哪些,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有请陈总。

    陈孙蛟:首先感谢能源研究会,感谢中国能源网,感谢王院长,邀请我们来发言。我想简单把开行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所做的工作做一个简单地介绍。去年9月份习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来,开发银行非常重视,立即成立以行长为首的“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底下所有跟业务相关的厅局和部门都纳入这个领导小组的成员,目前已经开了两次领导小组会。第二,我们组织一个班子,研究“碳达峰碳中和”从信贷结构方面的问题,目前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从我们项目开发评审角度讲,从项目开发,要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我们项目开发的内容,我们在做评审时也是把这部分纳入我们的评价。

    这是从应用上讲。另外,我们从四个维度上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从总行方面,制定信贷政策,加强和央企合作,共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第二方面,分行和地方政府一起合作,规划本地区“碳达峰碳中和”信贷规划,或者叫融资规划。

    第三方面,从我们行自己内部,我们发出了一个助力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倡议,号召全体员工从自身做起,能够做到低碳生活、低碳出行。

    从这个方面来讲,对这个事非常重视,而且事先都有准备,我们也为支持各企业各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做准备。我就简单汇报这些。

    王文:谢谢陈老师,国开行的工作和国家几乎同步,3月15号中央财经委召开会议专门讲碳中和,讲了一句,“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系统性变革,跟我刚才讲的改革开放说法是差不多的。中央政治局4月30号开会说了一句话,各级政府机构都要尽快拿出三图,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所以国开行速度非常快。5月26号,中央正式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所以中央一步一步在做,截至现在,至少有三个省,在省的层面构建了省一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3个月之内,至少省层面的工作领导小组应该可以实现了。

    企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执行主体,如何让自己自身企业先实现碳中和,这个非常重要,现在国外就有银行宣称说我们银行三年之内两年之内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以企业很重要。接下来看看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易岐筠。

    易岐筠:有梁红总,我诚惶诚恐,我说不出一二三。第二,我是代表个人观点,中金现在是国有金融控股机构,我会比较注意一些。

    中金公司从去年开始,从习主席说了之后,我们中金公司做了很多内部论坛,也积累了很多,我们各行各业都做了很多细致梳理,更重要的是提出大致方向,路线图,这个大家可能也看到过,不多说了。我是在投资板块。

    还有一个,我原来在世行系统工作过,你们看我的介绍,山东绿色发展基金,其实这个事情我已经叨咕将近三年了,之前世行项目2亿美金刚刚批下来,因为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本身我们做投资跟高瓴一样,跟高瓴投资蔚来汽车的时候是2016年,之后加入中金。其实有些工作已经在做了,我们现在缺一个总的路线图和目标,这件事情从中央到地方,尤其我自己现在在地方跟人合作,他们从击破程度都不相信,只有等中央说了才相信,所以我们的宣传非常重要。

    我自己做投资过程中有个最大体会,这件事情要考虑二十年、三十年,我们是一起为一个目标努力,不是竞争关系,碳中和基金、绿色基金等等,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所以首先有目标。二是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自己所能,一起来想办法,我就先说这么多吧。

    王文:的确,易总讲得很有道理,如果我们算下市场份额的话,以碳汇价钱来算,按照欧洲的碳价,欧洲现在碳价差不多40美元-50美元左右,刚才我讲了一个数值,全球碳排放每年是500亿-510亿吨,碳中和是把500亿-510亿吨变成0,按1吨碳价的价格50美元计算的话,乘以500亿吨,每年要花的资金就是5万亿美元。所以这件事情增加额度,每年的投资额至少5万亿美元。

    下面有请中石化资本董事总经理孙荣涛孙总。

    孙荣涛:针对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双碳”目标,我简单总结一下,从集团层面以及中石化资本有限公司所提出的目标和一些行动,一些公开信息。

    中石化集团提出要早于国家习主席提出的2060年目标十年,2050年做到碳中和,早于国家的2030做到碳达峰,“十四五”初期有几个比较关键的数字,中石化也做出了规划,其中我们要在“十四五”期间新建1000座加氢站,新建5000座充换电站,新建7000座分布式光伏电站,我觉得这些数字是比较明确地在支持“双碳”目标。

    从中石化资本公司的角度,我们的投资领域聚焦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我觉得这些都是紧密和支撑“双碳”目标的。

    王文:谢谢孙总。刚才徐总已经讲过介绍了,第二轮问题就从您开始。大家都介绍了各自机构在做什么,但坦率讲,“碳达峰碳中和”太难了,我参与了中美气候变化二轨的一些对话,其实克里内部曾经有一次讲话就讲过,美国人说我们现在如果再不合作,能不能实现《巴黎协定》的最低要求,最低要求就是在21世纪末把地球气温控制在2℃,最好1.5℃之内。这个比较从哪开始比呢,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开始比,2℃现在已经升到多少度了?现在平均下来已经升高了大概0.8℃左右,换句话说,我们离2℃的空间大概只有1℃了。大量的国家还要进行工业化进程,这个进程中,一边工业化,一边要保持低碳,甚至零碳发展,才能为地球做出贡献,否则我们这代人再来一代人,或者两代人,可能人类就没掉了。当然,我的想法可能比较悲观。

    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在各位看来,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您认为在您眼中最难的是哪一步?

    徐庭阳:我个人的想法是,“碳达峰碳中和”在终端市场的应用,在所有的产业里面,它实际上是系统工程,它要逐步配套到终端体验出来。因此,我们国家的主要能源战略,因为我们是一个富煤、贫油的现状,如果我们要大量发挥非化石能源,那么我们要依赖于整个风电,或者光伏和未来的氢能,这些方面除了我们技术方面要加快迭代以外,还要进行终端市场的时间场景的应用和落地。

    有时候政策的支持是个号召力,资金的支持是推动力,但是我们真正的商业市场商业属性要达到真正的应用下来,可能这个力量要有一定的执行力。所以说我觉得这个难度从技术研发和迭代我相信我们中国人的聪明,包括现在的技术进步,人才的积累,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现在技术的迭代周期逐步在缩短。同时,我们针对市场的产业配套要加强,比如电力容量的接入,这是一方面的难点。第二个,我们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土地资源非常稀缺,比如说整县制分布式如果落地的话,不仅仅是政策号召力,再加上推动力,还要有资金支持,还有真正现场的落地,这样才能使达峰和中和时间周期缩短,实现1.5℃控制内,达到我们中华民族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我是这样认为的,谢谢。

    王文:号召力、推动力、执行力,三个力,特别好。孙总,目前在您看来最大风险和挑战在哪?

    孙荣涛:我认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在于怎么样把实现“双碳”目标从政府行为变成市场行为,很多过往的经验看来,我们很多行业初期需要政府、需要社会买单才能把这个行业发展起来,结果是很成功的,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其实新能源汽车补贴最开始是社会买单,但这件事做到今天确实做到了,中国现在是电动汽车的世界第一,是锂电池供应的世界第一。同时,整个新能源产业,风光都做到世界第一,整个供应链都在中国,但初期是靠政府行为支撑的,这个行为在未来“双碳”目标下,其他领域,比如说氢能,比如说储能,怎么去更快的加速从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我认为是最大的挑战,因为不能总依靠社会买单,不能总依靠国企买单,达到“双碳”目标需要经济结构的改变,人民生活行为的改变,能源结构的改变,能量效率的提升,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技术上突破,从意识形态上突破,全社会去努力,真正实现“双碳”,尤其是碳中和,是需要一个全社会的努力,而不是一个单纯政府推动的,或者是会更高效地推动,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这是最大的挑战。

    今天这个panel的主题是投资,从投资的角度我认为最大风险和挑战在于投资人是不是格局足够大,是不是对产业足够了解,是不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双碳”目标实现过程当中,不同的新兴领域从最早期的不经济、不成熟,逐渐走到市场化和成熟的阶段,我认为这个是对现在的投资人提出的挑战,就讲这么多。

    王文:的确,新能源车,社会和市场的行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整体上大增长,据说已经超过100万辆了,如果再这么下去,今年妥妥超过200万辆,去年一年也就100万辆,今年翻倍的增长。我们每年车的销量大数就3000万辆,增长那么快了,今年大数也就仅仅占有中国汽车销量的7%,不到10%。所以不能把它作为市场行为的话,“碳达峰碳中和”非常非常难的,我非常赞同孙总刚才讲的。易总,在您看来风险和挑战在哪?

    易岐筠:你刚才讲最困难,我还是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我觉得我们人类或者人,得有目标,回到马斯克,他特别有意思,我忘了多少年之内,把100万人送到火星,这兄弟拿自己的一半钱放到(英文),一半放到特斯拉。第一,这件事情我们是要发声,如果我们不做东西或者做得比较少,我觉得人类不至于灭亡,但后代可能会活的比较惨。新西兰现在进入紧急状态,因为南极州风暴特别大,包括我们国家的龙卷风,我觉得这些事情以后二十年、三十年会越来越激烈,世界很坏,外面很热,粮食涨价,穷人倒霉,而且这些事情如果按照目前步调去进行碳减排的话,我觉得那个是注定要发生的,大概六成到七成的概率要发生,但人类不至于灭亡,再这么继续下去,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温5-6度就麻烦了。

    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在地方上跟人喝酒,喝了六个小时的酒,那个哥们儿说,小易同志,你不要拿宇宙跟我说事,我不相信。我就不说了。

    我觉得中央的决心挺重要的,现在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目标,2050年怎么样,2060年怎么样,我们作为投资机构也好,作为投资人也好,你就有一个长期的计划,这个以前我们是没有的,但是这件事情让我们有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去考虑这件事情,什么事情先做,什么事情后做,华为的兄弟肯定很有压力,我们要联合起来做两年的事情。但是你要在技术上做先期的,意识很重要,然后我们通过技术解决问题,刚才中石化的兄弟也说了,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所以这件事情我觉得最难的是人的意识和意志不到,没有这个急迫性,就会把这个事拖黄了。我就说到这吧。

    王文:的确,现在咱们科学家老说到本世纪末如何如何,大多数人说本世纪末我都不在了,关我什么事。我有时候经常这么他,我说不一定,现在智能化科技,到本世纪末也许你还活着呢。的确,如果真的提升5度的话人真得灭亡了,有人提出我们什么都不做,到本世纪末地球温度提升4度,意味着海平面上升25米左右,基本上北京就应该是沿海了吧,上海、纽约基本上就没了,现在的的确确气温出现了很多异常的状况,我们要关注人类和地球的未来。

    王文:所谓碳价碳市场现在根本没有多少活跃度,没有人去买,我专门调研了,碳市场马上要全国统一了,过去十年试点,大家猜一下交易量是多少,有人有概念吗,有人调研过吗?如果没有说错的话,十年,我们的A股市场一天的交易量稍微火爆点一万多点,惨淡点也六七千、七八千亿,它十年左右才100亿人民币,说错代表我个人,不代表我们单位。

    第二轮问题,所以我们要做什么,我们的政府到底该做什么,我们的社会到底该做什么,请几位嘉宾从各自角度,我们现在最应该做得是什么?

    陈孙蛟:前面几位都讲了,我觉得就我个人观点,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和挑战都是在理念,从政府和企业角度讲,这件事坚定地去做,但还是要理性科学的去做。我感觉我们的基础研究这方面还是要加强,举一个例子,农村的电动车非常普及了,但是它的充电效率很低。从目前来讲,我们没有看到谁在提高充电效率方面在做更多的工作,我们现在都讲的是大城市,因为这块大家都能形成一个大的投资量,这是第一个理念上,我们希望大家做事要理性、要科学,要扎扎实实去做。

    第二个,很多人看重的是机会,这么大投资量,有这么大的机会,但确实理性考虑风险问题的不是太多,无论多少万亿也好,总之你是要还出来的,这个钱总是要花出去,你要还回来,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理性思考投资跟信贷地风险。

    刚刚我看前面两位做投资的,包括易总和梁总,投资者希望三五年就能够回来,但信贷需要二十多年,这好像倒过来了,国际上投资好像比信贷要长,要有长期投资回报的概念,这样大家做起来可能更扎实一些。所以我也希望咱们从投资者角度来讲,要有长期战略投资的概念,不要急于一时能够取得高额的回报。

    第三个,确实需要社会整个来调整我们的理念,包括我们从生活上讲,可能我们尽量地低碳生活。二是从技术上讲也要有新的理念,比如现在的电厂排放,烟囱越建越高,全排到大气层去了,能不能调整过来,烟囱往低走,植物吸收这些二氧化碳,不用再排出去处理。所以我觉得这些方面的技术有待于从业者研究,我觉得最大的挑战还是理念,如果大家都有这种理念的话,包括刚刚咱们讲的这几个问题,会有许许多多人来考虑来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反正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理念。

    王文:易总您看呢?

    易岐筠:我觉得梁博说得很对,跟我们国开行领导一样,不同的钱和不同的项目,不同地风险、不同的技术,它的扩散程度是不一样的。中国的银行体系比较大,包括中石化、中石油这些央企,总体上相对资金量大,比较擅长或者说习惯做这些量比较大相对成熟的技术,这是体制的问题。我们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整个社会,包括国家之间,最终成功的必然是你会很有效率,否则的话,煤的人就是做煤升的官,对煤很有感情,所以他把煤优化就觉得特别牛了。如何用市场配置资源?国际上和国内,你把外部地污染也好,外部性成本弄上去,举一个例子,我们家里面用电我可以多掏两三毛钱,八毛钱九毛钱,我买绿电九毛钱,你可能就干了,但现在没有这个技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每个人都一样,就像大巴一样,天天亏损,但没人改这个。

    再一个,我刚好过去几年做创新创业投资,我自己觉得,渐进的技术路线,渐进的技术攻坚,华为、中石化,包括刚才的核电兄弟,我觉得人类二十年到三十年以后,真正的清洁来源可能真是人造小太阳核聚变。你看公众号,什么屋顶搞个光伏,我们屋顶肯定不够的,等等一大堆争论,很多人依然不相信。所以既定技术路线的演进还是得靠我们的科研院所国家队来弄,当然,也不排除,举一个例子,我投宁德时代,估计他老板自己也想不到,我投时100亿,也很贵。他通过电池这么一个小的东西,能搞这么大,这也是大家想不到的,这是基础研究。但我觉得是很好的例子,包括特斯拉,包括电动车,包括光伏,很多民间的力量,这些公司经过十年二十年发展,有些更快,成为重要的市场主力。华为也是一样的,看着华为一点点搞起来,我非常佩服,而且成了世界上特别牛的通信公司。

    有些东西国家要拉动,要出税,要惩罚,给省里设目标,有人不设目标就不听话,他只听上面的指挥,有些会有情怀,有理念,这些人我们要动员起来,我们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促使用市场化方式,我们跟中石化合作,跟高瓴合作,跟各方人合作,达成目标。我认为这是一个全社会有一个大的路线图,各干各的事情,才能把这个事情做成,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事情,但总目标跟总的路线图是很重要的思考,梁总刚才批评我,确实我们现实就是考虑三五年的事,后来发现还可以考虑得更长,所以也升华了一点点。

    王文:谢谢易总,另外一个非常魔幻地回答,有请孙总。

    孙荣涛:我针对刚才我讲的两个挑战简单发表点看法。

    第一个挑战,我完全不能代表国家发表任何看法,但几个成绩值得肯定,这个成绩所带来的经验可以持续下去。比如今天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的头部企业是造车新势力,是比亚迪,我们的电池领域是宁德时代,我们的光伏是隆基,你会发现都是民企。在未来是不是可以继续平衡民企有更多地发展空间,因为在这几个领域做到第一的已经成功的经验是不是可以继续延续下去。

    从个人角度可以多讲一点,刚才梁老师也讲了很多,当然,中石化资本也没有退出期的,我们是产业资本,但是在投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很多杂音,做投资,没法趋同的,你怎么在杂音当中守正出奇,能坚持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有耐心的投下去,而且见到了成果,有耐心地等待这个成果,我觉得这个是我针对这个挑战最应该做的。怎么做呢?比如说多跟在座的像梁老师、易老师、陈总多交流,坚定自己的信念,支持中国能源网、未来能源大会的一系列工作,促进共识,我想这是我坚持要做的。

    最后,杂音以后会有,你怎么坚定自己的信念,我觉得是做深做细,你的信念是有力地支撑,对我来讲,这是要不断做的。

    王文:不断学习,坚定信念,谢谢孙总,徐总。

    徐庭阳:协鑫是新能源最早的先行者,也是实践者,我们曾经在光伏领域里面,包括太阳能终端也做过全球的前几名,包括国内也是这样。我们经过多年发展,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但我们依然是新能源和碳中和的追梦人。我觉得国有企业有实力,但我们民营企业有活力,我相信1+1应该等于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我们原来的政策和我们新政策的衔接与替代,实际上我也有一段时间是专门分管分布式,分布式在整个政策面是非常好的,在趋势上也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市场终端和商业属性方面,我们无法找到它的商业语言和商业沟通的平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有坚韧坚持做这件事。

    第二个,我们旧的标准和新的标准衔接一定要加快,我们原来有一些标准,不管是技术方面的标准还是电力方面的标准,我们发现这里面老的裁判员还在,新的队员已经在场上,这个也要加快衔接和转型。另外一个,我们化石能源常规思维模式要和现在的碳中和非化石能源新思想有冲突,这块也要加快转型。当然,有领导也说,这个可能是管理者、领导者的一种思维模式,我觉得要从原来的二维空间尽快向三维空间转型。我们现在不缺钱,我们缺的是有商业模式,有商业属性的项目,否则的话我们的基金不管是未来的长周期五年十年,还是你们持有,但是没有这样的项目跟你们的定力,我觉得这个钱也都是大家的钱,这个钱就不会产生价值。所以我觉得这块才是我们长期注意的核心,谢谢。

    王文:谢谢徐庭阳总。刚才五位杰出嘉宾干货满满,短短40分钟时间,我都没听够,作为主持人,我特别感慨,类似这样的会议经常参加,但有一点特别感慨,尤其这半年来,有一个和过去十几年不一样的感慨。中国过去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给国外一个主要的印象,中国人特别能赚钱,特别能追求经济增长,平时老外们相互祝福,逢年过节祝福都说祝你好运,祝你健康,真正中国人是祝你发财,中国人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我们中国民族是给三代人挣钱,不只是给自己挣钱,给自己下一代挣钱,还要给上一代挣钱,为什么给上一代挣钱呢?光宗耀祖。但突然发现最近这半年有了变化,当我们谈投资,谈挣钱,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目的、方法论、目标论方面都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我们的方向开始转向为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未来而思考,而赚钱,而投资。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当然,我们十四亿人民族复兴增长过程中突然发现,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这个民族是非常恐惧和可怕的,但现在突然发现,我们率先要为“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我认为这个民族逐渐在世界上开始出现了可敬可爱可亲的形象,这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认为碳中和对我们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刚才几位嘉宾讲到的,我们的观念和思想的革命,我们要开始关注于这个世界,关注于人类,关注于这个地球的未来,而只有不断关注这个未来,让我们民族心胸思想不断开阔,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才能让世界和未来更加尊重,感谢五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到此结束我们的对话,谢谢。

    周涛:非常感谢王文院长的主持,再次对五位嘉宾的贡献表示感谢。从八点半大会开幕,到下午六点半,整整九个小时,在此我代表大会的主办单位,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能源网,向坚持到现在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以及线上观看直播的群友们表示深深的感激,你们真的是我们的铁粉,是我们的真爱。

    提问:我想问各位大佬一个问题,目前中国的碳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的碳价只有几十元,而欧盟碳价上百了,中国市场没有建立起来,我的问题是,如果作为一个资本方来说的话,一个新兴行业的兴起是需要通过资本和技术双驱动的,如果站在资本角度来说,如果想驱动这个市场的话,您作为投资方,聚焦在哪几个技术路线,在这个市场前期的时候,如果启动这个市场,聚焦在哪几个技术路线。第二个,聚焦在哪几个领域。

    易岐筠:资本就是挣钱,所以你要给他看榜样的力量,他挣钱了我们也要下场干。比如我投宁德时代,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提问:我的意思是您现在有没有嗅觉到哪个技术路线或者哪个领域?

    易岐筠:小太阳,但是那是二十年,三十年,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议你去研究,从投资角度,第一,榜样的力量很重要。第二,从现实来讲,绿色交通,协鑫做太阳能的,绿色交通是能赚钱的,宁德时代某天市值超过中石化,又一天超过中石油,一个企业小小的,超过了长子和二子。所以,绿色交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根本的第一性原理在于电池的重大进步,但是这是已经能够商业化的,我们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去呼吁推广,因为依然很多人会觉得电池会冒烟、不安全、刹车失灵等等诸如此类的。这件事情对于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强国,我们的汽车原来都是合资厂的,我认为能源行业有巨大的机会,随随便便体量就非常大,以前你是不能随便碰的,但现在有机会了,汽车是能源储能的载体,包括芯片,我还没说,那是另外的途径。

    所以第一位是绿色交通,第二位是绿色能源,我们中国都有相应的技术优势,只不过这个速度太慢了,我们还在慢慢地,可是温度上升是非常现实的。另外,国家跟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现实的,再往下工业是很难的,水泥、钢铁,高耗能的这些,冶金,它是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这是重大的技术创新,昨天我看宝钢打的广告绿色钢铁,我回头可以问问他们,不知道怎么绿的,高炉循环或者其他的。这些是要啃硬骨头的,光靠一般市场的力量可能不够,需要宝钢或者国家,或者那些核能兄弟们花长时间的不计成本的去搞,因为这是必须去搞的事情,可是你让资本去搞它暂时不会,但也不排除有个别的发明,这是一块。

    刚才腾讯的兄弟说了,我们现在所忽视的,我们的IT设备耗电量也越来越大,这是好事,我一直不把它当成高耗能产业,因为它产生的价值太大了,那些东西技术进步也非常快,只不过那些东西怎么和传统东西相结合,我上次问一个做数据中心的公司,我说哥们儿你有没有绿色数据中心标准,内部有什么团队。一脸懵,现在他们整体水平还很差,我很诧异。这块大家并没有去重视,这个行业还是没有那么发达吧,所以需要大的用户,头条、腾讯、阿里响应中央号召,他们先碳中和,因为那个东西贵,比绿的东西要贵好多,好歹他们有钱,也有意识。国家的PUE标准是最低标准,我们希望这帮家伙干得更好,而且更创新的方式,让华为来设计,IDC很热,咱们国家的空调做IDC还不行。

    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

    “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加速减碳新技术落地应用


    2021年7月8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的“碳中和与未来能源”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

    当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20年9月我国提出的“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担当,也预示着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和能源发展面临着深刻变革。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央已经提出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解决了发展理念转变的问题。“技术创新”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实现途径,是推动全社会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为了推进碳中和技术创新与相关项目落地,在本次会议期间,中国能源网与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组委会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

    中国能源网与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组委会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

    目前,我国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新技术的引入和新技术的应用之间仍然存在滞后性。作为本次大会的亮点之一,“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的发起就是旨在携手地方政府、创新型企业和团队,共同发掘好的低碳、零碳技术和解决方案,并在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中进行创造性地整合和应用,向政府展示这些方案和技术的可行性、向企业展示创新机遇、向公众宣传低碳理念,从而真正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到实处。

    在本次会议期间,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组委会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胡清及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组委会执行主任、EDF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就关于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一系列相关问题接受了来自行业媒体的专访,以下内容为中国能源网根据采访实录整理而成。

    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组委会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胡清
    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组委会执行主任、EDF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张建宇

    接受媒体专访

    媒体访问:为什么要发起碳中和技术创新挑战赛?

    胡清:现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但是目标提出以后,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如何推动目标落地、用什么样的创新技术才能真正实现愿景,还处在一种不太清晰的状态。为什么目标实现起来会很难?一方面因为还有一些技术不太成熟,另一方面因为由于缺少对低碳目标实现方式的认识,现在有一些成熟的技术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如何鼓励现有的技术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当中,如何鼓励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些工作,通过示范展示,促进技术应用;通过不断提高低碳乃至零碳标杆来鼓励创新。所以我们发起挑战赛,就是希望鼓励大家,鼓励各个企业把好的技术拿出来进行应用和展示,我们也创造了各种应用场景,让企业把技术能够真正在实际场景进行落地应用。

    张建宇:我们发现,企业技术和实际项目建设还有脱节的地方,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参与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来。挑战赛其实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有一定宣传效果,让现有的技术和实际的应用场景之间实现对接,从而让更多的企业可以参与进来,从而真正让技术落地,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媒体访问:为提高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度,挑战赛设置了哪些激励措施?

    胡清:挑战赛不是一个虚拟的、纸面的方案比赛。我们会提出一个具体的场景,让参赛队伍创造性的去设计应用自己的技术。这个挑战赛结合了实际的应用场景,在“接地气”的现实应用场景中让技术落地,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推出来的此类项目。

    通过参与这个大赛,企业可以探索在更多相同的场景展示技术的应用潜力,这本身就对企业技术的一种推广。这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的动力。我们针对一些创新应用的项目提供一些项目对接的机会,给予一定奖励。

    张建宇:对于承接挑战赛的地方政府而言,挑战赛可以帮助积累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际经验,储备创新零碳技术应用案例和示范项目,开展碳中和宣传教育,强化政府碳中和能力建设,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等。

    我们现在也很高兴,已经有地方政府主动跟我们联系,希望在类似的项目当中,能够借助“挑战赛”这样的一个形式,来推动当地的低碳进程。

    为了调动参入的积极性,我们对于所有的参赛单位不收取任何费用,我们会提供活动过程中所有组织、协调和宣传费用。

    媒体访问:挑战赛首站选择房山拱辰街道,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胡清:“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梳理碳排放量、制定减排行动,是未来实现减排目标的前提,但是很多政府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拱辰街道的主动性很强,去年底就成立了碳减排专班来做碳核算。在核算的同时,拱辰希望将碳管理的理念纳入建设项目,寻求一种方式向基地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和公众展示什么是低碳项目,如何实现低碳,提升低碳意识,落实低碳行动。为此,我们推出的挑战赛正是满足这样的需求。通过挑战赛去搭建技术供需互动平台,零碳生活意识培育的宣教展示平台,加速技术应用和创新进程。

    国家层面要达到碳中和,是要细化到下面的省、市、乡镇都要达到碳中和。拱辰作为挑战赛的首站的意义在于,它虽然是一个基层行政单元,但是它拥有能源、建筑、交通、工商业等多个重点领域,可以提供多场景展示基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这个场景能做好,那么就可以产生一个示范带动效应。

    张建宇:挑战首站为什么选在房山拱辰街道,是因为在国家绿色发展的大力号召下,从省市到区县到乡镇街道,地方各级政府纷纷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创新路径。北京市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上争当"领头羊"。北京冬奥会提出了"碳排放全部中和"的宏伟目标,重点推动绿色环保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拱辰积极行动,争当国家双碳布局下基层“先锋队”。在此背景下,将拱辰作为我们的挑战赛的首战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首个应用场景是"低碳公园建设",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公园全生命周期尽早碳中和。目前,这个项目的招募工作已基本完成,相关技术方案的优化和落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

    TERA-Award:以创新技术推动能源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我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之后,双碳目标在能源领域的落地方向和具体目标变得越来越清晰。在此背景下,2021年7月8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由香港中华煤气与国家电投联合主办的“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简称大赛)与参会者见面,面向广大能源同行征集未来智慧能源领域优秀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在大会召开期间,恒基中国新业务战略副总裁、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组委会代表潘永花就智慧能源创新大赛一系列相关问题接受了来自行业媒体的专访。

    据了解,大赛受到大湾区共同家园投资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产学研伙伴共同参与和推进。下一阶段将致力于寻找智慧能源创新解决方案,发现原创的技术及专利,主办方将会提供应用场景用于获奖项目的落地。

    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组委会代表潘永花

    媒体:TERA-Award的含义为何?

    潘永花:众所周知,无论是从能源的角度,还是从数据量的角度而言,TERA表明了一个量级,它是和以往是不一样的——‍‍TERA-Award代表的是太瓦级时代,‍‍以此说明整个‍‍新能源的装机量可能在未来几年之内就会达到太瓦级的规模,同时意味着整个世界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新能源的世界,TERA-Award给大家无限的想象空间,意味着可以共同探索能源创新的无限可能。

    媒体:要完成“30·60”目标,‍‍对国家来讲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您认为我们的能源创新最大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

    ‍‍潘永花:分析痛点和难点其实是‍‍多个维度的,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化石能源消费大国,‍‍也是伴随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次,‍‍我们还处在工业经济和一二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经济的发展是相对匹配的,所以如果要改变,‍‍不管是从能源供给、能源需求、能源科技创新等各种维度,都可能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但现在不管是从国家政策和顶层设计的角度,还有市场化机制、产学研融合等都需要进行更为紧密的配合,才可能‍‍实现我们在“30·60”方面的核心目标。‍‍

    媒体:请问中华煤气缘何发起大赛?

    潘永花:大赛的缘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中华煤气集团的主席李家杰博士,‍‍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科技发烧友,他对各种创新科技都非常‍‍感兴趣,我们也投资了包括储能、芯片等科技领域的创新项目。‍‍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也一直有科技报国的愿景。‍‍

    其次,中华煤气作为一家有着近160年历史的老牌传统能源企业,是香港的主要煤气供应商。在1994年时就通过港华燃气进入到内地市场,在内地市场目前有超过3000万家庭用户和30万工商企业用户。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老牌的能源供应商,虽然天然气是一种低碳能源,但也同样面临转型的需求,因此希望通过大赛能够发现我们中国甚至全球的‍‍很多在能源智慧能源科技领域创新的力量,助力于咱们国家的3060目标的实现。中华煤气从2016年起就布局切入到新能源领域,定位是要做零碳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也希望这次大赛联手国家电投,一起寻找中国,甚至是全球的零碳科技新生力量。

    与国家电投的联手源于李家杰主席与国家电投的董事长钱智民两个人是非常‍‍契合,都希望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做些事情。国家电投本身也是五大发电集团中清洁能源体量最大的一家能源企业,‍‍不管从资金、技术、场景、运营方面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一家企业,大家一拍即合,就联手发起了这样一个智慧能源创新大赛,这就是大赛的背景情况。

    媒体:本次大赛国电投也是联合主办方,请问我们为何选择国电投联合举办本次大赛?对于获奖项目的扶持,双方对于优秀项目的成长扶持是怎么分工和配合的?

    潘永花:刚才其实也讲了,因为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中,清洁能源装机率最高的央企,国家电投近年来也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不断降低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和使用门槛,提高清洁能源的覆盖率。我们中华煤气作为民企有民企的一些优势,市场化程度高,响应速度快。从支持的角度来说,我们会从几个维度来考虑,第一个,100万美金的大奖,这也是能源行业科技赛事有史以来的最高奖金,其他奖项细节会陆续在网站公布。更为重要的第二点是,中华煤气及国家电投还会针对获奖项目提供丰富的落地场景。这其实最为重要,我们在过往和很多的这种创新创业的项目,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个问题,虽然资金欠缺是一个方面,其实更重要的是它缺实际场景,因为能源科技的应用场景都是比较大的场景,大场景对于创新的很多企业来说,尤其是可能聚焦到某个小的赛道的这种企业来说,很难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场景。所以从场景的角度来说,可能是这两家共同会为获奖的项目来提供一个非常大的有优势的地方。第三、是在我们发现这种优秀的项目认为非常有潜力的情况下,也会提供相应投资方面的一些支持,还有资源的一些对接。总之我们会携手国家电投为不同的项目进行多维度的支持。

    媒体:‍‍根据目前征集的项目的特点,是偏重于技术性的还是偏重于工程性的?‍‍另外能否介绍下我们的专家评审团队?大赛对于项目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潘永花:项目是比较偏技术型的,因为这次最重要的还是希望能发现科技属性很强的,为什么说我们‍‍主标题叫做寻找零碳科技新力量,也是因为我们更注重在技术方面,我们也会考虑4个维度的基本评判标准。‍‍首先第一点就是考虑创新性,‍‍也就是围绕着技术的知识产权维度,包括软著‍‍等这些方面,会把它放在一个优先考虑的位置,是占比重最高的。然后第二我们也会考虑到‍‍它的落地,有些项目可能已经进入到了可落地的场景中,这也是我们考虑的。第三我们也会考虑到它商业化的进展程度,是否已经有些营收。第四我们会考虑到它团队的实力,我们非常关注团队的研发实力和商业运营能力,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会从4个角度来去进行考量。‍‍然后从评委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的评委还是非常强大的,除了主办方的专家代表,中华煤气和国家电投都分别会有一位专家‍‍参与,其他还会有来自于中科院、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国外的几所高校的专家,‍‍来参与到整个评审过程之中。

    访谈的最后,潘永花表示:“在未来5到10年,以光伏和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量将会进入太瓦级时代(TERA-Watt),TERA-Award大赛希望以创新技术推动能源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也欢迎朋友们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大赛中来,和我们一起去寻找零碳新资源,我也期待下次在未来能源大会看到更多新面孔。”

    精彩瞬间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相关法律 | 会员注册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1999-2021 北京中能网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